在翻阅报纸的时候,发现华社最关注的莫过于华文教育,当中包括了华校。马来西亚可以说是除了中国与台湾以外,华文教育及文化保存得最好的国家了,没有之一,那是因为马来西亚早期的华人先贤的付出的成果。
当然,因为政治因素,华文教育时常被用来做政治炒作,政府希望可以统一全国学校的语言和课纲,华人希望可以保留华文教育,导致最后矛盾产生,即使一些地区,因为人口外流的关系,致使学校的老师可能还多过学生,但是因为以上因素,华人社会还是会觉得华校,一间都不能少!这直接促使了微型小学的诞生,下面简称微小。
那到底如何定义微小呢?
根据马来西亚教育部的规定,整间学生总人数少过150人。少过150人的学校属于A型微型华小。从微小的范围内(少过150人),总人数少过30位学生的学校则属于B型微型小学。教育部为了整合教育部的资源,开启了微小复级班,把2年级和3年级的学生合班,4年级和5年级的学生合班。一年级和六年级则各一班。简单来说,如果一间学校每个年级各有一班,应该是6班,复级学校呢,则是4班而已。
本小编是一位小学老师,在成功申请转校后,从一间千多人的学校(大型学校)转到目前整间学校只有27位同学的学校执教。这篇文章是我在该华小教书半年里的感受。
复级班微小老师的挑战
1)时间的管控
我一报到新小学时,最大的难题到底该如何把课程在比原本更短的时间内把课程教完。怎么说呢?一般上,一个小时只能提供给一个年纪,比如一个小时只够教导孩子一篇文章。而在复级班,却要在一个小时内同时完成教导两个年纪的的课程,并确保孩子明白。 可想而知,教学的素质确实会下落。
可能会有人质疑,一个班级就只有那几个学生,难道不会比较容易吗?
试想象,当一名复级班的老师,在教导4年纪的学生时,就需要给5年纪的学生做功课,相反亦然。由于微小大部分都是在乡下地区,师资资源不足,大部分家长的教育程度不高,导致学校老师是唯一学生遇到问题时,所能提问的对象。而当学生在做功课遇到问题想要请问时,学生需顾虑该老师已经在教导着另一个年纪的学生了,怕影响老师的思绪。因此,学生遇到问题不敢向老师提出询问。这根本无法达到教育应该要有的样子,牺牲学生福祉。
2)工作量
以我的学校为例子,我的学校之前超过30位学生时(没有复级班的时候),有11位老师,一位校长。当变成复级班时,则变成6位老师,一个校长 。本来是由11位老师可以分担的工作岗位,却需要由6位老师承担。学校的教师比例是按照班级数量安排。老师必须身兼多职,同时担任副校长、级任老师、体育主任、设计与工艺主任。另外,还有其他跟学业无关的岗位,如Penyelaras PAJSK、Penyelaras STEM、Penyelaras Program Sekolah Hijau 等等。
随着岗位的增加,同一位老师要出席不同职位的会议也会随之增加。就算一个月只出席一次会议,一年也得出席12次会议。以我为例,我这个月最少出席了5次的会议,而我不是各例。反之,在大型学校的老师一年才出席一次或两次的会议,老师们能花更多时间策划教学及教导学生。然而,这对微小老师来说是个遥不可及且微小的愿望。
3) 一个都不能少
在教育界,时常流传一句话,一个都不能少,寓意就算学生成绩再差,我们还是秉持一个都不能少的理念,把孩子教育到会位置。而偏偏在微小,一个都不能少却是不一样的意思,因为少了一个学生,可能一个年纪就没了。学生时学校最珍贵的资源,所以校方除了想尽办法招生以外,还需要尽可能来留住原本的学生。打个比方,为了鼓励已经搬迁的家长让孩子继续就读在该微小,住在他附近的老师还需要被自愿载送孩子到学校。
除此之外,一个也不能少甚至可以用在家长的身上。每年的家协大会,只要几个家长不出席,家协大会就办不成了,因为学校的学生人数本来就很少。为了满足最低出席率,老师必须出使人情牌,哀求各个家长帮忙出席,已是每一年的惯例。
4)参加比赛
每年,在校外有各式各样的比赛,可供学生参加。在大城市里,学生人数众多,各个天份不同,甚至家长还会在外给学生参加不同的兴趣培训班,老师可以从容地从众多学生里面挑选来参加比赛。
在我所执教的微小里,老师只能从27位没经过训练的学生中挑选参加各式各样比赛的学生,老师甚至还需要懂十八般武艺身兼不同比赛教练,难度可想而知的困难。 在大型学校里面,学校有各种资源可以提供给学生,学校可以举办运动会、踢足球等需要多人才可以举办的运动,还有足够多的资源给予想要参加辩论、演讲、科学等比赛的学生。反观在微小,纵使学生有不同的兴趣,会耍十八般武艺,即使老师尽一切努力希望可以让学生获得公平的竞争机会,但是碍于人数,很多运动很多比赛,根本无法举办,无法提供足够的资源给予学生。这种情况,让优秀的学生无法施展才华,无法获得足够的资源发展兴趣爱好。
当我看见一些比赛以学生参加的人数为目标时,心里默默难受。以前的我看到这样的条规认为没有什么不妥,可是在微小执教后,我想不是我不想鼓励学生参加,只是我的学生就只有那么“多”。
结语
在小编收集资料时候,偶然听到City Plus Fm 针对微小的访谈中,嘉宾的一席话深深触动了我的心,说到:“很多马来西亚华教组织,在这20年来做了许多相对的数据收集,但从来没有华教人士敢于提出合并的建议,只是提供数据,没有提供可行的方案。因为没有人敢于承担,敢用相对比较科学的方式,比较理性的方式看问题”。
我们一直秉着一个都不能少的理念,那是否对微小了里的师生是个很好的发展呢?人口外流到大城市已经是不争的事实,较乡村的华小学生人数只是会一年接一年地下降,与其纠结于一些无用功,倒不如去深切检讨华教如何更好的去解决华教整体的困境,没有任何目标的行动,就犹如脚痛医脚,根本对整件事情没有任何帮助。
纠结于一个不切实际的口号,除了对情感上的发泄以外,却没有对任何一方带来任何益处,无论是对学生、老师、家长、国家和社会。就比如本小编所任职的微小附近3公里外,也有另一家在苦苦挣扎的微型华小,一间都不能少已经不合时宜,把同类型的微型学校合并或者迁校,除了整合资源外,还能解决国家和人民所遇到最切身的问题,比如每年师资不足的情况,和例如以上所提到微小遇到的困境。
当然,除了人民要更开明以外,政府也要更全面的去思考如何获取人民的信任。人民保持着一间都不能少,无非是不信任政府,担心今天关闭了华小后,以后无法再有需要的地方开设另一家华小。到底是人民需要先更开明,还是政府需要先表现出更包容的态度,是一个鸡生蛋、蛋生鸡的课题,无法在这一小边幅里完全讨论。
当然,这还有涉及其他许许多多的因素,今天就不多赘述。作为一个在微小的教育者,当看到学生人数降到30人或者以下时需要开复级班,不止董家协在苦苦挣扎,学校里的行政与老师们也很辛苦。
取自City Plus 的网页针对微小的访谈
Cityplusfm 的针对微小的访谈
参考文献:
http://eprints.utar.edu.my/2811/1/fyp_CH_2018_YKF_-_1404416.pdf
https://cityplusfm.my/%E3%80%90%E5%9F%8E%E5%B8%82%E8%AF%9D%E9%A2%98%E3%80%91%E5%85%B3%E9%97%AD%E6%88%96%E4%BF%9D%E7%95%99%EF%BC%8C%E5%BE%AE%E5%9E%8B%E5%B0%8F%E5%AD%A6%E9%97%AE%E9%A2%98%E8%A6%81%E6%80%8E%E8%A7%A3%EF%BC%9F/
0 Comments